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24日上午,安庆市大观区老年大学摄影学会师生代表一行9人在会长张宗武的带领下,带着精心准备的鲜花、水果篮与专业摄影设备等,走进抗战老兵纪侠家中,开展“镜头留记忆 银龄敬英雄”慰问活动。

百岁抗战老兵纪侠胸前挂满了各种奖章,见证了他戎马生涯的光荣一生。他精神矍铄、笑容满面,思路清晰,回望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进军的号角仿佛在耳边回响,80多年前的记忆历历在目。他兴致勃勃的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同仇敌忾军民团结抗日的故事。
一、100岁老兵的烽火记忆
1926年,纪侠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15岁进入山东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时参与抗战宣教、协助百姓转移等工作。由此走上抗战道路,1943年,在安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成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宣传小能手”:白天扛着浆糊桶,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写满村头的老槐树;晚上在晒谷场演活报剧。
当年他主要做对敌斗争的宣传工作。虽不是一线作战,纪侠跟着部队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至今纪老的左腿上,还藏着一道“活着的伤口”。那是1944年桐城范岗的战斗。日军的飞机像“黑乌鸦”一样绕着村子盘旋,炸弹落下来时,纪侠正扶着60岁的李奶奶往地窖跑。“轰”的一声巨响,他觉得小腿被什么重物砸中——低头一看,血顺着裤腿往下流,踝骨处的皮肤翻着,白森森的骨茬儿都露了出来,鲜血直流,大家把我抬到安全地点。当时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为了防止伤口发炎,医护人员在我小腿的伤口处敷上粗盐再用纱布包裹,当盐触碰到伤口时,疼得我牙床直打颤,但这种痛也比不了我们对日本侵略者的恨。”纪老边说边捋起裤腿,腿上的伤口虽早已愈合,但当年炸弹灼伤的表皮因经常溃烂导致黢黑且布满裂痕。他说:“这是粗盐敷出来的“抗战印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整个军区,战友们欢欣鼓舞,激动不已。
学员们围坐一旁,有的拿笔记录,有的用手机拍下老人讲述的瞬间,有的录视频,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细节。
二、用光影记录英雄模样
“请您往前坐一点,抬抬头,光线刚好——”大观区老年大学摄影学会的学员代表倪星阳蹲在老人面前,认真给老人拍照。此次慰问大家特意携带了补光灯、单反、三角架等专业设备,为的是要给老人留下“有温度的肖像”。有人翻拍墙上挂着的老人身着军装照片,有人记录他抚摸受伤腿的动作,还有人用手机拍下他们一家人同框的画面。
三、银龄与英雄的合影
“来,大家围紧点,爷爷坐中间!”上午10点半,慰问进入最后环节——合影留念。纪侠老人坐在沙发上,胸前的四枚勋章擦得锃亮,师生们围在两侧,有的扶着老人的肩膀,有的捧着鲜花,相机快门声响起,定格下这个温暖的瞬间:老人的笑容里带着欣慰,大家的眼神中满是崇敬,阳光穿过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能和百岁老英雄合影,我特别激动!”常务副会长王建安说,“回家我要把照片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给孙子讲爷爷打鬼子的故事,让他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四、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老战士是‘活的历史’,我们的镜头就是‘记忆的容器’。”大观区老年大学摄影学会会长张宗武表示,此次慰问是学会“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接下来,学会将把拍摄的老战士肖像、故事素材整理成“烽火记忆”摄影展在学校展出,让更多人“看见”英雄,“记住”历史。
离开时,纪侠老人站在门口挥手,银发在阳光下泛着光。“我们会经常来看望您老人家!”王其谦老师说。
镜头里的笑容、对话中的烽火、合影里的温情,这场“银龄与英雄”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慰问,更是一次红色基因的传递。正如学员们所说:“今天的活动太有意义了,我们拍的不是照片,是不能忘记的过去;我们敬的不是老人,是用生命换和平的英雄。”
大观区老年大学摄影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