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年大学协会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 艺苑风采
诗词应落到乡土,助力文旅,实现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左哲夫
信息来源:个人投稿  发布时间:2025-04-30  查看人数:

作者简介

 

左哲夫,合肥庐江人。近年旧体诗散见知名平台及《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等,有 作品入选《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库》及诗刊社《我们的战疫》(中国书籍出版社)等,曾获全国性诗词大赛事等级奖。

 

现在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国内谈诗歌,说的是现代诗,近体诗基本上没什么份儿。但外国人谈中国诗歌,总会谈唐诗宋词。这种现象有点让我们尴尬。

旧体诗自“白话文运动”以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远。幸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老干部”的倡导和实践下,旧体诗期刊相继出现,尤其是近年在手机微信公众号的加持下,“旧体诗”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甚至日产数万首。但尽管这样,旧体诗还是入不了众,入不了“史”。而旧体诗目前大都的确是处在“自娱自乐”的境况中。那么,旧体诗只能在“自娱自乐”中转圈?答案是否定的,下面结合我县的一些具体做法,就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实践传统文化坚守和传承谈谈几点粗浅体会和认识:

一、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的价值所在

1、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勿须讳言,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如果脱离大众,或者说不能为现实社会服务,那么其影响力只能在“圈子里”,即使借着古人的影响胜极一时,但最终也会衰落的。如此,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在我们日常生活已摈弃文言文用语的当下,诗词如何融入社会,或者说如何为社会服务应该是当前诗词界最现实的课题,或者说是诗词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认为诗词将目光转移到乡土中来应是其必然选择也是最佳选择。我们稍作用心就会发现“乡土”充满着“生活”和“现实”(当然也包括城市,不过相对来说,“乡土”涉及面可能更大些。),特别是目前全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旅游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诗词完全可以融入其中,一展身手。 而我县在利用诗词(绘画、书法)深化、提高乡土文化品位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在连绵一百多公里新开发的“庐南川藏线”上,由地域文化研究学者吴守春先生倡导,龙桥镇邀请县诗词协会部分会员为沿途古景点和廊亭撰写诗词、楹联,这些作品有的被镌刻在沿途景点上,而大多被吴守春先生收录在他的《龙桥古今》一书中,深化了旅游线路和所在乡镇的文化品位。

比如“走马亭”词云:

如梦令

看鼓角山头破,无数英雄来过。剩壑谷残阳,能带走云儿朵?何磋、何磋,此处已红尘锁。

短短的几句诗词就勾画出了这里曾是黄、黄巢、曹魏、岳家军、太平天国古战场的沧桑风情。

“曹隐亭”的联曰:

春和临虎殿,秋瑟居霜庐。

十个字勾勒出曹操春风意满之态,及一时兵败隐居山林的景象。

同样,用旧体诗对民宿进行写意,可以让游客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和愉悦。比如:

高阳台·云里安凹

群岭云埋,蛩鸣鸟语,谷风暗送幽情。叶漏斜阳,烙花几处廊亭。一壶煮却红尘味,拾墨间、静了心灵。草坪中,对月斟吟,五柳先生。

还看三国关山隘,又翰林父子,文脉渊源。松下争棋,惹仙姑泪盈盈。长冲十里风光好,把歌声,唱到京城。这山村,辞别农桑,宾客声声。

注:民歌《十里长冲好风光》曾唱到北京人民大会堂。

而用旧体诗对农村新业态的描述,亦能提高其文化品位。比如:

琼玉山乡

——记庐江金盆山白梅产业园

暗香浮涌云间汇,未雪茫茫万亩皑。

骨朵凝茶如碧泡,铁枝吐蕊弄芳徊。

丘成一座公园景,岭耸八方观客台。

亘古山村贫瘠处,农人艳地焕新来。

这引起了县委书记的注意,他在考察老年大学时,要求老年大学与县文旅局对接,将老年大学诗词、书法、绘画、摄影优秀作品与县内旅游景点、民宿进行文化嫁接,甚至要求将歌咏当地经济发展、人文历史故事的诗词与书法、绘画结合,然后装裱,最近在庐江召开的全省民宿产业发展大会上作为礼品赠送来宾,扎扎实实的让诗词及书法、绘画有了用武之地。这些足以说明诗词进入乡土的现实性、可行性及其价值所在。

2、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的广阔性和匹配性。

是的,目前在文化旅游的助推下,各地的文化遗产被相继发掘、整理出来,这不仅仅是抢救和赓续了历史传承,而且给诗词的坚守、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目前,特别是刚刚整理发掘的文旅产品,大多是“原生矿”,它不仅需要剥去粗糙的外衣,还要进行精雕细琢,这样才能展现历史遗产的光芒及其文化价值。而对历史遗产的精雕细刻,至少旧体诗是其中最为适合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甚至可以说哪里有文化遗产,那里就是诗词的用武之地。不仅如此,乡村的新兴产业,诗人当地的山山水水,还有城市的文化遗产,城市的新人新事,都是旧体诗的创作题材。近年来我在诗词创作中大多是“就地取材”。自2022年通过《云帆诗友会》平台,在人民日报人民号以“庐江诗人咏庐江”名义连续三年发表了三卷个人专辑。运用诗词的表现形式为歌咏介绍家乡作了点滴努力。

同时,我们可以从诗词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来阐明诗词落入乡土,介入文旅的适用性、匹配性。我们知道,文旅产品除了其“热闹”更在于发掘其中的优雅和历史内涵,那么其人文内涵用什么来表达最简捷,最具有文化魅力,唯有诗词。诗词是文言文用语,简短凝炼,内涵丰富,古色古香,与掌故旧事相辅相成,最为匹配。而在旅游特定环境中,对于匆匆而过的游客来说,诗词文字的简短最具视觉冲击力,最能够在瞬间让游客驻足、咀嚼。新诗行吗?不行,散文行吗?不行。如此,诗词当然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那么诗词有什么理由不去介入“文旅”?而对于“文旅”来说,老祖宗传下来这么好的文学形式能深化文旅资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充分利用?

3、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让旧体诗展现着永久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的光辉。

诗词是中华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那么问题来了,诗词于现代社会不仅仅是“宝库中的瑰宝”,而同时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有生力量。其不仅在历史中展现着文化魅力,更要在现实生活中焕发着时代的光辉,实现诗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转换。而就目前诗词创作的现状来说,诗词介入现实生活的不多,或者说诗词未能在某方面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支主体力量。这也怕就是当下旧体诗难以入流的主要原因。那么,现在号召旧体诗参与地方旧迹故事的整理、复活、加工提升,以及用旧体诗的形式与书法、绘画、摄影结合去讴歌反映地方的新事物、新业态,我们就完全可以让旧体诗走出象牙塔,焕发出时代的光辉。其实,现在来讨论旧体诗落归乡土,应该是还诗词的本真。诗经是我国文学的起点,而诗经305篇其中160篇恰恰就是来自乡土民间,吟咏乡土民间的。

4、诗词落入乡土助力“文旅”,其实是对受众者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历史文化传承课及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

千百年来,当我们站在“杜甫草堂”吟读《春望》《北征》《三吏》《三别》能不为老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所感动?当我们站在西湖湖畔岳王慕前,能不为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呐喊而热泪盈眶。是的,我列举的是景点主人的诗词,但如果忽略了景点主人诗词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景点还有灵魂吗?同理,在开发人文景点中,若没有诗词的加持,亦是缺少灵魂的。

由此可见诗词在旧迹景点中对参观者的影响及教育意义。同时,我们在诗咏故旧轶事时因为升华了其蕴含的主题,激发了受众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人们对景点、对古人的敬重,进而促进人们对历史传承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诗词进入乡土要注重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我们对诗词进入乡土助力“文旅”的现实性、可行性以及诗词下乡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述,但诗词下乡助力“文旅”真正落到实处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1、诗词下乡助力“文旅”要营造一个广大的舆论氛围。

营造诗词下乡助力“文旅”的舆论氛围这项工作由谁来做的,首先由诗人自己来做。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下级向上级要重视,殊不知,被上级重视大都来自自身,如自身不重视自己,不挺身立命,谁又来重视你呢?同理,我们的诗人要走出“以我为中心”的创作“樊笼”,到山乡去,到广阔的文旅建设中去,主动去迎合全国文旅建设的热潮,各级诗词协会,诗词微信公众号,期刊等,就要大力宣传诗词下乡,就要鼓励和刊用诗词下乡的作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坚守传承、创新转化。

2、诗词下乡助力“文旅”,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

文旅的开发和建设都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而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我们的文联、诗词协会要主动向党委政府介绍诗词在“文旅”中的作用和意义,取得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县龙桥镇对其域内旅游景点的文化加持,就是在党委政府直接组织下进行的。而我县老年大学介入“文旅”活动,正是遵照县委书记的指示。试想,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诗词介入“文旅”亦是难以推动的。

3、诗词进入乡土,助力、提升文化旅游建设必须要相关部门联合协作。

文旅产品的文化建设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要有政府主管文化工作的部门牵头,比如当地文旅局、文联组织诗词、书法、绘画、摄影协会实行联动,相互融合、从而全方位的展现文化遗产及景点的多元价值。

4、诗词进入“文旅”,入录作品要经得住今人评说和历史的考验

诗词(当然包括书法、绘画、摄影等)进入文旅建设,一方面要一步一步的来,切忌一哄而上。另一方面要严把两关:一、把好作品的政治关。不能让牛鬼蛇神、歪风邪说进入其间。二、把好作品的质量关。本着对当地文化,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要建立作品选用的评审体系。不能搞任人唯亲,不能搞近水楼台,不能搞职位分配。真正的将“精品”选上来、传下去。甚至借助外力也不可滥而为之,以免败了风景。

是的,近年来我们在诗词创作贴近生活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各类诗词赛事,实地采风创作以及诗词大会等等。但那毕竟是局部性的,或者是宣传性的。如果全国诗人将创作的重点落到乡土,落到“文旅”,未必不是诗词融入时代潮流,实现诗词坚守和传承的一个突破口。

 
 
主办单位:安徽省老年大学协会 [备案号:皖ICP备18001056号-1]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中山路1299号  电话:0551-62953702
技术支持:合肥深拓软件
 
Produced By STCMS PublishDate:2025-04-30 16:35:53